客:我现在越来越对韩非子思想感兴趣了。这几天看了韩非子《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》,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请教。
主:一起交流吧。《内储说》是韩非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韩非子术治理论的精髓所在,值得研究。他在文章所讲的众端参观、必罚明威、信赏尽能、一听责下、疑诏诡使、挟智而问、倒言反是七种领导武器,至今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。
客:我要逐个请教了。
主:对于众端参观你有什么问题吗?
客:是的。我看的是清王先慎《韩非子集解》底本。发现"众端参观"这一部分编写的混乱。
主:不错。你看得很仔细。在这一部分里,王先慎将"众端参观"和"必罚明威"部分混淆了。 所以造成了你阅读时的迷惑。"观听不参则诚不闻,听有门户则臣壅塞"到"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,而察一市之患"这一段才是对"众端参观"的总体性解释。下面的是对"必罚明威"的总体性概括。
客:原来如此,看来是后人传抄的问题,而非韩非子的思维不清晰啊。能说说"内储说"的意思吗?
主:"储说",是积累的故事传说的意思。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,韩非子为了阐明自己的理论观点,搜集整理了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历史或传说故事,作为例子加以引用。"储说"就是这些例子的汇编。由于内容比较多,"储说"分为"内储"和"外储"两个部分。而且"经"在前,是结论和说理,"说"在后,是把"经"中所涉及的例子一条条列举出来。因此我们看这部分内容,往往需要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。"七术"其实是韩非子讲述的七种领导方法或手段。
客:明白了。下面请谈谈对韩非子"众端参观"思想的解读吧。
主:好。首先要明白"众端参观"的意思。"端"是头绪、观点的意思。"参观"是参验、观察的意思。连起来就是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、观点,然后进行参验比较。
客:可见,我们常说的听取大多数人意见就是"众端参观"了。
主:不是这样。众端参观的目的在于了解事情真相,以便于决策而不被人所蒙蔽。这是问题的核心。如果仅从表面上看,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,就是事情真相的话,那就错了。很可能这些人迫于权臣的威势而说话,或者是处于某种利益考虑而说话。
客:比较抽象。
主:我们可以看这个例子。
迫于权臣的威势而说话:
晏子到鲁国去访问。鲁哀公问:"俗话说:‘没有三个人就会迷惑’。现在我和整个国家的臣民来考虑问题,还是避免不了混乱。为什么呢?"晏子回答:"古人说的‘没有三个人就会迷 惑’的意思,是说一个人就会考虑不周,两个人就会得到正确的意见,三个就足以成为多数了。 但是现在鲁国的群臣成千上万,所说的都是季氏的私利。人数并不是不多,但是说的都是一个人的话,怎么能说是三个人呢?"
客:明白了。就像赵高指鹿为马。赵高把持秦朝政权,害怕有人不怕威势而上奏秦王揭发他。于是在朝堂上牵来一只鹿,说这个是马,结果大多数议政官员随声附和,几个坚持说是鹿的人被赵高以莫须有的罪名清洗了。整个朝堂成了赵高一人的天下,而秦王胡亥却愚蠢的毫无觉察。
主:你理解的很正确。
处于某种利益考虑而说话:
齐威王曾经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。《资治通鉴·卷第一·烈王》中记载:齐威王招来主管即墨政事的官员说:"自从你到即墨,我天天听到诽谤你的言论,说你没有治理好即墨。但是我派人去考察即墨,发现你开辟了许多荒地种田,人民自给自足,政府不扰民,处处呈现和平安乐的景象。是你不肯买通我身边亲近的工作人员和大臣才会使你蒙受诽谤啊。"于是封他万户。又招 来管理阿政事的官员说:"自从你到阿这个地方管理政事以来,我天天听见赞扬你的声音。可是 我派人去考察阿,发现土地荒芜,人民饿殍满地。而且当赵国攻打鄄城,你却不去营救;魏国攻 打薛陵,你竟然不知道,可恶啊。是你买通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大臣来求得赞誉!"第二天就把 这个官员和曾经赞扬过这个官员的近侍烹杀了!于是所有的官员都十分害怕,不敢再欺上瞒下, 一定不隐藏真相,结果齐国大治,成为当时的霸主。
客:可见这些近侍官员纯粹为了谋取私利造成了众口一词,如果管理者不明察善断,恐怕就要遭到蒙蔽了。
主:的确如此。所以这两个个案就告诉我们,如果意见出奇一致,就很可疑了。必须创造一个使下级能自由说话,说真话的环境,众端参观才有效用。
客:"浮夸风"就是教训。
主:不错。但是在韩非子时代,能贡献一个说真话,言论自由的环境吗?这个无疑是要打上问号的。韩非子时代,列国纷争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了,统一的历史车轮已经转到了舞台的主角,"车同轨,马同轮"的征兆已经显露,思想家们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。中国辉煌的轴心时代已经到了尾声,思想的自由已经成了明日黄花,在这种专制孕育的人治条件下,真话是讲不起的, 所以除非统治者自己有敏锐的洞察力,否则国家的治理不能好转。
客:可见韩非子提出的众端参观思想,既是一种管理手段,又是一种社会理想--言论自由。
主:不错。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,韩非子的这个思想还是打着统治思想的烙印,他的目的还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。
客:如果刨除这种历史的看待问题的观点,实际上韩非子是中国率先提出言论自由之第一人。
主:你的观点和我一致。其实对于专制社会而言,实现众端参观的理想很难。但是为了能够维持巩固统治地位,又不得不如此,在这个悖论前提下,历史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客:如何说是"惨重的代价"?
主:比如韩非子讲述的这个故事:叔孙氏做鲁国的相,地位尊贵而专权独断。他所宠爱的人是一个叫牛的人。叔孙有一个儿子叫壬,牛嫉恨他。于是找了一个机会和壬一起到鲁国国君那里 作客。鲁君给了壬一个玉环,壬按照礼节接收了它,但是不敢佩戴,让牛去请示叔孙是否可以佩 戴。牛欺骗他说:"允许 "。结果叔孙看见了壬佩戴这个君主御赐的玉环,作为当时僭位的反常举 动,壬杀死了自己的儿子。后来牛又用这种手段使叔孙杀死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丙。到了叔孙有 病的时候,牛不让人进入叔孙的房间,说叔孙不想听见别人的声音。结果叔孙就活活饿死在这个 仆人的手中。叔孙一死,牛就搬空了叔孙的财宝逃到了齐国。听自己所相信的人的话而父子都被杀,这就是不对听到的东西加以参验比较的血腥教训!
客:令人发指!
主:这个悖论之二,就是专制社会"为尊者讳"的惯性和"众端参观"的矛盾。
客:请谈一谈。
主:韩非子研究了卫嗣公的"相参"做法。卫嗣公喜欢如耳,又爱世姬。但是又害怕他们利用自己的爱和信任蒙蔽自己,于是将两个人的地位相当,认为这样就可以相参,在两人争风吃醋想领先一级的想法驱动下,会互相揭发,又因为地位相当,谁也封不住谁,就不会蒙蔽自己了。
客:有点权力分立的味道,这一点倒很可取。
主:不错,但是韩非子却认为这样做不妥。他从一个更大的视角看"相参"的做法,提出了批评的意见:"不让地位卑贱的人议论尊贵的人,不让下级议论上级,一定等到权势相等,才敢议论,而地位不等的现象很普遍,地位相等的人极少,这样做不是在越来越多的培植蒙蔽自己的人吗?"
客:韩非子目光如炬,竟然触及到了现的言论自由的要件--人身平等!只有人人平等才能有言论自由之可能!
主:不错,可惜韩非子能提出来,却无法突破它,毕竟是环境和时代有局限啊!韩非子提出 的"众端参观"管理方法,要求广泛听取民意,这个民意必须是真实的,言论必须是自由的,平等的。特别要防止多数暴政的情况,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吸取的。
客:我感到韩非子的思想被人误解的过深了。
主:是这样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